冬奥冠军苏翊鸣的励志故事精选3篇
篇一:
脚踏成人雪板驰骋雪地的小孩
苏翊鸣的滑雪生涯始于2008年,那一年他四岁,还没上小学。
那时候中国单板滑雪才刚刚起步,很少有滑雪场的雪具租赁处可以租到单板,更别提适合儿童使用的单板了。他只能用一块比他身高还长20多厘米的板子,佩戴着从屁股耷拉到小腿的成人护具,跟着爸爸妈妈上了雪道。
小孩子学滑雪,听不懂教练讲的滑雪术语,都是靠重复动作形成肌肉记忆,再加上重心低,往往不怕摔、学得快。没多久苏翊鸣就能够熟练换刃,可以在中高级道上自如滑行。作为苏翊鸣的启蒙教练,他的父亲苏群没什么东西能教给他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苏群认识了苏翊鸣后来的教练王磊,曾向王磊表达过这样的苦恼:“他进步太快了。我的技术有限,已经没法教他了,你有没有开设一些适合他的滑雪课程?”
王磊是中国首位职业赞助单板滑雪选手,他参加了近十次“红牛南山公开赛”,被雪友称作“中国单板滑雪第一人”。当时王磊和他的好朋友正准备利用暑假时间,在北京乔波室内滑雪场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滑雪青训营,对学员的要求是熟练换刃。
第二年夏天,苏翊鸣来参加了王磊举办的滑雪青训营。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单板公园,开始学习直飞、跳跃、翻转等基础动作。单板公园,指的是滑雪场内一个相对集中的、便于单板滑雪者练习和展示各种滑雪技巧的区域。公园内会专门设计多种不同高度、不同难度的设施,包括各种不同的地形,以及铁杆、钢管、箱子、跳台、单板墙、U型槽等各种挑战性道具,以便于滑雪者发挥自己的潜质。
在青训营的训练中,王磊相中了苏翊鸣这个好苗子。“一开始我是觉得他的滑行基础非常好,这也不奇怪,他上雪时间特别长,从小跟着他爸爸妈妈滑。”
后来王磊发现苏翊鸣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对运动充满了渴望,还能从运动中获得成就感。“他上训练课的时候特别认真,模仿能力很强,小小年纪就会去琢磨自己学的动作,懂得通过思考让这个动作做得更好。”
除此之外,苏翊鸣的性格还很沉稳冷静,因此他接受采访时往往言简意赅,比赛时也格外“大心脏”,不会让外界因素影响到自己的状态。
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坡面障碍技巧决赛的第二轮,裁判打分出现了瑕疵,本场比赛的裁判长舒马蒂奇通过一家单板滑雪专业网站回应道:“从当时裁判得到的镜头视角来看,(我们认为)帕罗特确实做到了抓板,并且这是一个完成度良好的1620动作。”他表示,后来当裁判们看到冠军帕罗特并没有抓板的画面时,打分流程已经完成,成绩已经录入了。所以,真正的冠军并不是帕罗特,而是苏翊鸣。
许多网友说“裁判应该还给苏翊鸣这张金牌”,“苏翊鸣人生的第一块金牌被恶意夺走了”。苏翊鸣则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并没有去特别关注每个裁判的打分和网络舆论,他对结果已经很满意了。
王磊非常赞许苏翊鸣的心态,“他很尊重裁判的意见,没有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已完成比赛的打分上,这有助于他专注于接下来的比赛。这说明他更享受比赛,重视比赛这个竞技的过程,而不是到底拿什么颜色的奖牌。”
篇二:
新的梦想
2015年,北京成功申请成为2022冬奥会主办方。由此,苏翊鸣有了一个新的梦想,他想代表中国参加北京冬奥会。
“代表中国参赛,首先要成为职业运动员,这不是异想天开,他是经过一定考虑才做出这个决定的。我和他父母都觉得难度很大,但当时还有五年时间,我们支持他的决定,希望他能实现梦想。”王磊说。
14岁时,苏翊鸣正式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师从日本的佐藤康弘教练。佐藤康弘执教过曾获世锦赛女子冠军的鬼冢雅和曾获世界杯男子冠军的大冢健等单板滑雪名将,经验丰富。
苏翊鸣跟着佐藤教练,进步得飞快。2021年12月,他在美国斯蒂姆博特举办的世界杯比赛中以155.25分夺冠,成为中国在单板滑雪大跳台项目上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佐藤教练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苏翊鸣14岁时,他的训练量就远远超过同龄人。苏翊鸣也在综艺《了不起的冠军》中说过,学到一个新的难度动作,他每天会练六个小时,直到熟练掌握这个动作为止。刚刚成为职业运动员,学习高难度动作那会儿,他在长白山训练,天气冷,板子变脆,加上训练量大,他甚至一个星期滑坏了四块雪板。
王磊说,苏翊鸣骨子里的要强和不服输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小时候他一个翻转动作反复练练不好,在那急得直哭。”
成为职业运动员后,另一个摆在苏翊鸣面前的挑战是:他必须学会如何与伤病相伴终身。
7岁时,苏翊鸣就领略到了伤病的厉害。他跟父母一起去滑雪,被一个中年男性撞倒在雪道上,导致大腿骨折。苏翊鸣的爷爷奶奶听说后,把两个大人教训了一顿,“好好的孩子,非要带去滑雪干什么!”
母亲李蕾生怕苏翊鸣因此放弃滑雪。苏翊鸣还在病床上,母亲就叮嘱他,“我们不能放弃,好了之后你要振作起来,不要因为受伤改变你。” 李蕾在纪录片《少年志》中解释道,这么做是因为不希望孩子遇到困难就放弃。
单板滑雪属于极限运动,受伤的几率比普通运动大很多,就算不是职业运动员,普通滑雪爱好者都可能受伤。苏翊鸣的父母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我们不打无准备的仗,即使单板滑雪运动员受伤可能性很大,但我们做好准备,用科学安全的方式训练,也能降低他受伤的几率。”
苏翊鸣开始为成为职业运动员做准备时,在一次高难度动作练习中,摔成了踝关节骨折。王磊听说他受伤了,立刻打电话询问,“那时候他打石膏在家中静养,训练中止了,他意志很消沉。”
后来王磊介绍苏翊鸣去了北京一家康复中心接受康复训练,幸运的是苏翊鸣休养了几个月就可以重新开始滑雪了。但王磊一直很担心踝关节骨折造成的隐患,“他其实没有完全恢复好,我怕他摔倒,怕他后面复发,影响他的运动水平。”
王磊惊讶地发现,这次伤病给苏翊鸣带来了不小的蜕变,“那时候他正好也在变声,伤好了以后,我发现他长大了不少,比以前更加沉稳,也更加坚定,没有什么再能打败他了。”
篇三:
从锤炼到呈现
“第二趟并不是理想中最完美的一趟,但能够成功地把这几个动作组合在一起,还是非常开心。第三趟我尝试着有一个更好的发挥,但是在第二个跳台并没有完成原本想要完成的动作。”考虑到已经不能够拥有一套期待中的流畅动作,苏翊鸣临场迅速作出调整,再次展现出超强的应变能力,而且还为接下来的大跳台比赛进行了非常有效的实战演练,裁判也以一个接近10分的赛段分给予了高度认可。“我在第二个跳台和第三个跳台之间换了一个脚位,因为这个时候我没法完成原计划的动作了,但我还是想把这个站位换成我的正脚,去尝试一下1800。这个动作对我来说还不是特别能在坡面障碍里完成好,还想在第三个跳台进行一次训练,把这个动作完成得更好,也能为我的大跳台做一些准备。”虽然苏翊鸣第三轮的总得分只有66.58分,但是他的正脚内转1800的结束动作,得到了9.80的赛段分。
“决赛中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员在一起,大家都会把自己最好的动作拿出来,争取得到更好的分数。”谈到自己在第二轮的出色表现,苏翊鸣坦言,这一趟动作其实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以前从来没有在比赛中去完成过,特别是1800是我在大跳台使用的动作,这是我第一次带到坡面障碍里。”苏翊鸣说,大跳台只有一个动作,需要选手全力完成最难最好的动作,但是坡面障碍不一样。“因为在最后一个跳台之前,还有5个不同的赛段,一点小的失误就会丢失很多分数,影响到成绩。所以你需要把每个动作都做到完美,把6个动作都完美流畅地表现出来,这对我来说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能够在奥运会决赛中勇敢地冲击高难度,尝试此前未曾在比赛中完成过的动作编排,苏翊鸣说,这份自信既来自于日复一日的锤炼,也来自于祖国的支持。“我平时和教练一起,为此训练了太多太多,这一切都在计划之中,包括每一个动作的编排,每一个动作的技术要领,都是训练了很长时间,只不过是需要一个机会,把所有动作放在一起展现出来。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有祖国以及很多人的支持,我17岁第一次参加冬奥会,也没有什么可以担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