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纳兰性德的一生?
纳兰性德(1655一一1685),本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满族 正黄旗人。康十四年(1675年)殿试赐进士出身。诗文词均有作品,
但以词扬名。作词以五代北宋为宗,以小令见长。真挚自然、凄清婉丽是纳兰词的主要风格。
著有《饮水词》《通志堂集》。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 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与意中人相处总像刚刚相识的那样快乐,却为何成了今日的离弃?情人间就是容易变 心的,
就像唐明皇与杨玉环那样,刚发过永远在一起的誓言,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即使如此,我也不生怨。你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发过誓,与杨玉环厮守终生。
《决绝词》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口吻控诉男子的负心,表示与之决裂,纳兰性德的这首拟作借用古诗立意,抒发一种怨愤:或是为与情人的决绝而作。
顺治十一年,公元1655年,纳兰明珠有了第一个儿子纳兰性德。对于这个婴儿,没有人可以猜测到他的将来。作为贵族出身的纳兰性德,跟皇族有极为亲密的关系。他只比康熙小一岁。如果论关系的话,纳兰性德与康熙可以算是表兄弟。因为纳兰明珠是康熙的表姑父。
此时康熙皇帝仍不是储君,纳兰明珠也没有担任什么重要职位。但是,这一年朝廷颁布了一套谕旨:“国家选举人才,共襄治理,文武两途,允宜并重。现中式武举二百二十人,均应照文进士例一体殿试,并将亲行阅试。”这种对文化的重视,对于马上平定得天下的清朝而言,代表另一种趋势的开始。
后来康熙继位,纳兰明珠作为亲信得到重用提拔。仅三年时间,纳兰明珠就从侍卫被提拔为内务府总管,担任弘文院学士,逐步参与朝政。等到康熙扳倒鳌拜,纳兰明珠入主中枢,担任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升迁大学士的职位。
纳兰明珠的升迁,无疑为纳兰性德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他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富足的家境,也让纳兰性德也专心学业,不用为生存奔波。在纳兰明珠担任兵部尚书那年,纳兰性德被送入国子监读书。作为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汇集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纳兰性德又拜入徐乾学门下。徐乾学不仅是内阁学士,更是一个有深厚学问的读书人,功底极深。
不过,如果只是拼出身的话,并没有办法让纳兰性德达到后来的成就。他的天资禀赋极高,二十二岁考中进士,被康熙钦点三等侍卫,留在皇帝身边。康熙出巡时,经常会带上纳兰性德,让他多加磨砺,有意栽培。纳兰性德也极为努力。
他嗜好读书,即便跟在康熙身边,依然手不释卷。纳兰性德曾说,自己是读书的声音,常常跟别人的鼾声交杂一起。这一点倒是跟康熙很相似,康熙年轻时,也非常喜欢看书。甚至累到咳血,都没有放下书卷。
纳兰性德交往的朋友,都是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这些文人学者为主。这跟他的秉性有关。纳兰性德除了对传统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外,对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洋事物也有很大兴趣,并且评价极高。
纳兰性德曾说:“西人历法,实出郭守敬之上,中国未尝有也。”他又说过:“中国天官俱言天河是积气。天主教人于万历年间至,始言弃无千古不动者,以望远镜窥之,皆小星也。”这是跟当时人很不同的评价。那个时候,有很多人都认为那些是歪门邪道,甚至提出:“宁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
但纳兰性德对富裕的家境,前景光明的仕途,又有一些反感。他曾写了一首诗,名为《笼莺》:“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幙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纳兰性德把自己比喻成囚禁在笼中的莺鸟。虽然享受这荣华富贵,却失去自由。但纳兰性德又没有打破这种牢笼。所以,这就有种无故发牢骚的感觉了。
如果只是这样,纳兰性德以自己的出身、天赋、努力、机遇,也许会成为一代名流,一个优秀的词人,或者在仕途上有更高的位置,但绝对得到后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满清第一词人”的评价。
公元1674年,纳兰性德与两江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结为夫妻。这次婚姻,原本带有一些政治联姻的意味。但就是在这场婚姻中,两人却产生极为深厚的感情。两年后,纳兰性德考中进士。爱妻在旁,金榜题名,人生最得意的事情,纳兰性德得以亲身体会。
两人很快有了孩子,可谁也没想到,在生孩子的时候,卢氏却突发难产在过去那种医疗水平下,即便是豪门贵族,生孩子也是一个鬼门关,更何况是难产这种事情。卢氏最终没有撑过,纳兰性德悲痛欲绝,写下许多诗词,悼念亡妻。这些悲痛,化作纳兰性德词中的哀婉,也成为他的词作中,难以逾越的高峰。
即便纳兰性德本身,也很难跨越。这才有了后来的《纳兰词》,才有“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的影响力。